“頭年俺們就給果樹上了保險,今年趕上了好幾次大冰雹,要是往年只能自認倒霉,今年有了保險相當于旱澇保收啦?!苯?,本報記者在北京市房山區采訪時,史家營鄉蓮花庵村主管農業的負責人陳德慶說。
果農正在梨園里采摘。
今年入汛以來,北京先后經歷了“6·30”“7·20”兩場特大暴雨,再加之8月中下旬持續多日的區域性冰雹災害天氣,北京市房山區的種植業損失慘重。但好在今年房山區大部分種植業農戶基本都告別了以往“裸奔”的局面,農險覆蓋面全面擴大。據北京保監局數據顯示,今年1—8月,僅梨一項受損面積就達10660畝,目前,已支付保險賠款2030萬元,受益農戶達1140戶, 而其中又以房山區占比最高。
果農向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介紹梨的受損情況。
“以前真不知道保險對俺們農民來說有啥用,只知道樹上的果被雹子砸了,一年的收成也就算完了,只能埋怨老天爺?!痹陉惖聭c看來,他們村的果樹今年之所以能上保險,主要是因為安華保險房山營銷部的負責人吳長明。
“在我們這兒,村民的風險意識跟城里差距確實比較大,保險這么好的避險工具以前從來沒有好好利用過?!?span lang="EN-US">50多歲的吳長明去年年底剛剛加盟安華保險,在此之前,他長時間擔任史家營鄉的鄉長一職。敢想敢干的他,在新的工作崗位上,走馬上任半年多時間,就給全鄉幾乎所有的農作物罩上了保險這一風險防護傘。而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老百姓的信任,則源于他之前頂著巨大的壓力,硬是把史家營這一“煤鄉”變成了“旅游鄉”。
果農合作社在水果市場開設直營店銷售自家產的梨。
“我們村像我這么大歲數的男人,基本上都是塵肺病患者,要不是他當年把我們的煤礦關了,估計我們都活不到現在?!?span lang="EN-US">53歲的陳德慶現在回想起當年的情況都還有點后怕。由于史家營鄉煤礦資源十分豐富,探明儲量約有兩億噸,主要分布在百花山南翼,即東北起青土澗、西南至秋林鋪長達10余公里的地帶內。在上世紀90年代末,以蓮花庵村為代表的百花山周邊的上8村、下8村全部有自己的小煤礦,下井挖煤也就成了當地村民主要的就業渠道和經濟來源。資料顯示,2003年全鄉的煤產量高達223.8萬噸。除供應北京市所需外,還遠銷天津、河北等地。一直到2005年,全鄉經過煤礦重組整合,由2004年的54個礦井整合為19個,煤炭集團2個。直到此時,像陳德慶這樣的村民才不再下井,但罹患塵肺病已在所難免。
“我們基本上都是塵肺Ⅰ期或者塵肺Ⅱ期,雖然不是特別嚴重,但重體力活肯定是干不了了。煤礦剛關停那會兒,我們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,不干活就沒收入,一家子都得餓肚子。那時候他就開始帶著我們謀劃旅游的事,雖然一開始難點,但現在山清水秀的,跟十幾年前比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?!标惖聭c在談及為何在吳長明的建議下購買保險時反復強調說:不為別的,因為我們都信他,他看得長遠,也真心為我們著想。
果農將采摘的梨整理裝箱。
“不能說讓他們投完保咱們就沒事了,事前減災防損工作要做扎實,不管怎么說,保險賠的錢都沒不出事老百姓自己掙的多?!?也正是為了不辜負老百姓的這份信任,吳長明帶著房山營銷服務部的全體員工,每天都在一個個山間小村里奔走。而當真正遭遇災情時,吳長明更是馬不停蹄地第一時間趕赴現場。比如,在今年6月30日,房山區遭受雹災時,安華保險承保的杏樹損失非常嚴重,而且又是在即將采摘的季節,當時樹上的杏被密集的冰雹打得滿地都是。吳長明請示安華保險北京分公司后,第一時間啟動了快賠機制。不到一周的時間,就把1100畝受災杏樹的理賠款共計44.88萬元,全額撥付給了受災保戶。
“這是保險人必須要做的,做保險跟做人一樣,都得以心換心!”事后,吳長明說。